所谓的恋爱,其实就是在找妈,亲密关系就是母婴关系的翻版。

恋爱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应该是一件让人身心愉悦的事情。但对于王先生而言,这是一件蛮痛苦的事情。现在的他,宁愿一辈子孤独终老,也不愿意恋爱了。为什么呢?这要从她的女友说起。

王先生和女友是同事,因为平时有工作之间的联系,时间长了,日久生情,便在一起了。在一起后,俩人度过了一段很快乐的时光。但后来,矛盾越来越多,争吵越来越多。王先生倒是不怕吵架,在他看来,吵架也是一种增进彼此了解的一种方式。只要吵完,做好复盘,避免下次发生就可以了。

但女友的做法的有些让他接受不了,因为每次吵架之后,女友为了让他心疼,都会做一些自己伤害自己的事情。王先生告诉她:“你可以生我的气,但做人的底线,是不能伤害自己。”话虽如此,可她还是会伤害自己。

王先生虽然不满,但一看到她伤害自己,便赶紧制止,给她道歉。毕竟,他是真的怕她出事。与此同时,王先生也有点害怕。是的,心疼且害怕。

因不想让对方离开自己,从而通过伤害自己,获得同情、关心,以及对方的愧疚。这样的事情,在恋爱和婚姻中并不少见。

好好的恋爱不谈,为什么要自我伤害呢?原因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无论男女,所谓的恋爱,其实都是在找妈。因为心理学上有一个被验证数次的一个定律:任何亲密关系都是母婴关系的翻版。也就是说,在3岁之前就已经定型了。

1、为什么说所谓的恋爱,就是在找妈?

恋爱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但是你有没有想过,你为什么会爱上对方?对方什么优点让你觉得非他不可?有的人说对方体贴、温柔,亦或是成熟、稳重,可以在关键时刻出现。有些人的答案更简单,不知道喜欢啥,就觉得挺好。

那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会喜欢这种类型的另一半?为什么那么多同类型的,偏偏喜欢他?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他承担了早年妈妈的功能。当年,妈妈没有给你的,他给你了,所以你爱上他了。

2、任何亲密关系都是母婴关系的翻版

当我们还是个婴儿的时候,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此时,我们把自己的依赖都给了妈妈。妈妈就是对我们最重要的人,没她,我们就要挂了。为啥不是爸爸呢?因为他没奶,婴儿也很现实的。由此可见,妈妈这个角色是多么的重要。

这里科普一个很小的知识点,有助于下文的理解。很多人低估了孩子,觉得他们在3岁前不记事,什么都不知道。但其实,孩子们都在心里记着账呢。孩子在1岁之前就已经有记忆了,只不过以情绪记忆为主。意思就是,你说的,他不会直接给你反馈,但他都知道。此外,0-3岁是安全感和被接纳的重要心理发展阶段。

★被妈妈照顾的很好的孩子

若这个阶段,妈妈给与孩子很好的照顾,例如,在需要吃奶、换尿布、哭闹的时候,妈妈能及时出现满足孩子的要求。那孩子会觉得:我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妈妈很关心我,他是爱我的。这样的孩子很有安全感,也肯定自己的价值。

长大之后,在亲密关系中,他们相信自己是安全的,是值得被爱的。对待爱情是积极、乐观的,属于安全型依恋风格的感情模式。

★没被妈妈照顾的很好的的孩子

若在这个阶段,妈妈没有给予孩子很好的照顾。例如,吃奶、尿裤子、哇哇大哭,需要安慰的时候,妈妈经常性的、没及时出现满足孩子的需求。

那这样的孩子,会形成两种情况。第一种婴儿会表现得很冷漠,感觉并不需要妈妈似的。此时,他们的内心想法是:我不需要你,你便没有机会抛弃我。长大之后,会变成回避型依恋的感情模式。

第二种是很纠结的表现,婴儿即想亲近妈妈,又因为生气故意不理妈妈。是既渴望爱,但又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这样的爱。长大之后,会变成焦虑型依恋的感情模式。对待另一半很爱,但故意不表现出来,很拧巴。

综上所述,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多数人的恋爱模式,基本已经在3岁前定型了。个体在恋爱期间,心理上会无意识地退化到婴儿时期。所以在情感上,会把另一半当成心理上的妈妈,以满足婴儿时期被忽略的自己。

3、启示

作为父母,应当在3岁之前好好照顾,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可以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同,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这有助于他们形成健康、良性的情感模式。

作为成年人,察觉到自己是回避型依恋和焦虑型依恋感情模式的人,要学着慢慢改变。必要时,可以看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