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会1+1》节目中有网友提问到“男性有没有可能休产假”,对此,主持人白岩松回答到,在“十四五”规划中有这样一句话——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在育儿假前已经有了“父”字。“我希望我这句话可以上热搜,因为上热搜可以探索得更快些。”这段新闻播出后,果然微博热搜上出现了“我国将探索父母育儿假”的话题,并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与讨论。

育儿假源于欧洲国家实行的社会福利政策,在德国、法国有较为完善的实施机制。近年来,我国政府也在积极推动育儿假的探索实施,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服务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提到,鼓励地方政府探索试行与婴幼儿照护服务配套衔接的育儿假、产休假。宁夏更是领先一步,率先在全国提出鼓励探索实行夫妻共同育儿假,充分体现了父母共同育儿的先进理念。

探索实施父母育儿假,于国家、社会和家庭层面都会产生积极效应。从宏观国家层面上,助力生育政策潜力释放。2019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我国人口出生率再创新低,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下跌,意味着老龄化程度加深,人口红利渐渐消失。父母共休育儿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孩子“有人生没人带”等难题,缓解职工因生育而带来的职业压力,解决好后顾之忧才能在保住工作的同时,提升适龄夫妇的生育意愿。

从中观社会层面上,推动打破职场性别差异。即便在《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实践中女性因生育所遭受的就业歧视仍然显性或隐性的存在着,企业为减少承担职工的生育成本,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男性,生育可能导致女性事业上升期的中断,甚至为了保住饭碗不得不缩短产假时间。父母共休育儿假,虽然难以解决就业中性别歧视的全部问题,但至少可以打破因生育导致的职业性别偏见,生育假不再是企业只为女性承担的成本,而是要为所有育儿职工创造的福利。

从微观家庭层面上,促进家庭教育中父亲角色的归位。似乎传统观念中,母亲承担着对子女进行家庭教育的任务,父亲的角色有所缺位,致使父亲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慢慢弱化,难以建立起与孩子的亲密关系,也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只有在陪伴中才能更好见证孩子每一步的成长,体察其真正的情感所需,更好与其开展平等沟通对话。父母共休育儿假为父亲提供了回归家庭教育的通道,给父亲更好陪伴孩子的机会,帮助创造更加和谐的亲子关系。

不可否认,一项政策从探索到真正落地实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探讨政策合理性之余,不得不考虑到其难以落实的阻碍因素,并切实出台配套方案予以解决,助力加快探索脚步。微博热搜话题能够很好地汇集民众意见,集思广益,提高政策的民主性。如微博上有人提到的父母育儿假可能导致企业用工成本的提高,若非强制实行可能仅仅沦为一项美好的倡导,为此相关法规的出台必不可少,对落实到位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也能起到激励作用,从而平衡好经济社会发展与家庭健康发展之间的关系。此外,还应该看到父母育儿假可能会导致家庭收入的降低,这或将成为父亲不愿休假的原因,对此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提供给适格家庭部分民政补贴,保障家庭收入,解决好经济来源问题。

 

文/张高媛(中国人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