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目前有9000多万的慢性乙肝感染者,而母婴传播是我国慢性乙肝的最主要传播方式。

乙肝感染者卢女士把她8个月儿子的乙肝两对半检查递给医生看时,心里紧张而忐忑。

“你儿子的乙肝表面抗原阴性,乙肝表面抗体369IU/ml,表示孩子没有乙肝,而且有比较高的抗体,这意味着乙肝母婴阻断成功!”

医生话音刚落,卢女士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好。

“第128个!”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感染科闵筱辉副教授说,卢女士是他团队第128个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的案例。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了解到,该团队目前还有300多个孕产妇在按照标准的乙肝母婴阻断方案进行管理和随访,成功的案例将会越来越多。

7月26日,在北京举办的“7.28”世界肝炎日大会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被评为“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的全国十佳先进单位,闵筱辉副教授被评为全国十佳先进工作者。

闵筱辉指出,通过对乙肝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全方位管理,乙肝妈妈的母婴阻断成功率基本可以达到100%,因此,乙肝妈妈不必过分担心。

乙肝妈妈的心愿:生一个健康宝宝

听到“乙肝母婴阻断成功”的消息,卢女士难掩内心的激动。

“普通人很难理解乙肝母亲对小宝宝感染乙肝的那份担心与压力,只有我们自己知道,乙肝患者在就学、交友、求职、婚姻等诸多方面所遭遇到的各种困境有时是多么的艰难。”卢女士表示,生一个健康的宝宝是乙肝妈妈们强烈的心愿与祈求。

“如果对乙肝病毒阳性母亲所生新生儿不采取任何预防措施,70%-90%的新生儿将会感染乙肝。”闵筱辉介绍,给乙肝母亲所生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后,可以大幅度减少乙肝母婴传播风险,但仍有5%-10%的新生儿会感染乙肝,尤其是那些高病毒载量的乙肝孕妇风险更高。

对于这些乙肝孕妇,在怀孕中后期服用抗病毒药物,可以显著降低乙肝病毒量,达到“零”传播的预防效果。

乙肝母婴阻断,不仅仅是“打预防针”和“吃药”

为了规范、精准化管理乙肝孕妇,进一步降低乙肝的母婴传播风险,2016年起,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联合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与肝病学分会在全国开展了“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项目,包括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内,全国有近130家医院参与。

截至目前,闵筱辉团队所随访的乙肝妈妈的母婴阻断成功率达到100%,真正实现了乙肝母婴“零”传播的目标。

闵筱辉介绍,标准的乙肝母婴阻断方案是对乙肝孕产妇和新生儿的全方位管理,不仅仅是“打预防针”和“吃药”这么简单,包含孕期、分娩和产后不同时期共10大环节,乙肝孕产妇全程都应该听从专科医生的指导,才能取得最好的阻断效果。

“我们团队成员来自感染科与产科,产科医生检查发现乙肝孕妇都会转诊到感染科进行登记和纳入随访管理。”

为了提高乙肝孕妇的乙肝母婴阻断知识普及效率,除了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外,考虑到孕产妇出行不便和外地患者的需求,该团队还建立了专门的微信和手机APP随访系统,方便患者随时与医生沟通,让患者随时得到规范的技术指导。

“乙肝母婴零传播工程”属于公益项目,团队成员均是全程免费为乙肝母亲进行科普、咨询和随访。

乙肝母婴阻断知识ABC

1、乙肝产妇只能剖宫产?也能顺产!

在目前乙肝母婴阻断技术的指导下,乙肝妈妈完全可以顺产,剖宫产不能降低母婴传播风险。闵筱辉副教授团队乙肝阻断成功的病例中,55%孕妇是顺产的。

2、乙肝妈妈也能母乳喂养!

新生儿在出生12小时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后,可以正常母乳喂养。

闵筱辉团队乙肝阻断成功病例中,63%的新生儿是母乳喂养的。但如果母亲产后仍在服用乙肝抗病毒药物,则不推荐母乳喂养;如果母亲乳头皲裂渗血、新生儿口腔溃疡、黏膜明显损伤者,需要暂停母乳。

3、乙肝孕妇所生新生儿应该在7-8月龄时进行抽血检查,判断母婴阻断效果。

7-8个月婴儿是在接种第3针乙肝疫苗后的1-2个月,这时是小孩抗体最强的时候,这个时候如果还没有抗体,则需要及时再打乙肝疫苗,促进抗体尽早产生,否则,没有抗体的婴儿还是有感染乙肝的风险,所以及时检测很重要。

4、孕妇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不能减少母婴传播!

以前有观点认为,孕妇在怀孕的第7、8、9个月的时候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可以预防母婴传播,这种做法其实没有依据,目前已经被淘汰,及时给新生儿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才是正确的重要措施。

5、孕妇也可以吃抗病毒药

乙肝病毒的水平越高,传染性越强,而与“肝功能是不是正常”无关。如果怀孕期间有肝炎活动,或者怀孕期间监测到乙肝病毒复制较高(尤其是>10的6次方时),应该在适当时候口服替比夫定或者替诺福韦等乙肝抗病毒药物,这些药物孕妇使用是安全的,不会对孕妇和胎儿产生不良影响。

6、孕期监测不能停!

怀孕与产后,是乙肝容易活动的时期,病情也容易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所以在这一段时期,需要按照专科医生建议比较密切的检测肝功能和乙肝病毒DNA,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以免延误病情。